我只想由衷的感歎一句:“真是難為了這些編劇”。“賽前”強調的所謂“寫殘了七個編劇”的確不是一個宣傳策略式的空話,“三個臭皮匠勝一個諸葛亮”的名言說了幾千年絕對有它一定的道理。
你不得不承認,寧浩手下的編劇團隊很牛B。在《石頭》裡我們已經見識了他們蓋·瑞奇式的瘋狂,而《賽車》則延續了這個模式。在一個核心目的的牽引下,六方力量、十幾個人物、若干條線索齊頭並進的糾結在一起,使得劇情以不可逆轉之勢走向最後的瘋狂。倘若不是這樣的環環相扣,幾條線單拎出來都毫無懸念可言。但偏偏被寧浩撮合到一起弄成了一條麻繩。於是好了,一百分鐘的時間裡你不能有絲毫的懈怠,因為哪怕是閉一下眼睛都有可能錯過隨後製造笑料的重要道具。
其實,客觀地講,這樣的敘事手法在觀眾眼裡早已不算新鮮。即便在08年上映的華語片中,如《李米的猜想》、《硬漢》、《證人》等也都運用過類似的多線交織,但真正能做到寧浩這份上的恐怕還沒有人。
寧浩的瘋狂最可貴之處在於他擁有一種挑戰規則、顛覆傳統的勇氣,從這一點上看他和周星馳是很像的。比如我們都還記得《石頭》裡那個說“頂你個肺”的所謂高手,出場時一副“縱橫四海”的架勢,可最後卻醜態百出。而在《賽車》中,寧浩又安排了另一個高手——泰國賽車手。那被手槍指著腦袋時的鎮定和不屑,和員警打鬥時過人的功夫,一亮相就比“頂你個肺”高出了不知道幾個檔次。不過導演似乎是想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道理:“站得越高,跌得越慘。”就那麼一扳手,兩個小毛賊就把這廝給輕鬆搞定。下場之可憐,叫人哭笑不得。還有大陸影視劇中慣常以“高大全”式形象出現的員警們,除了寧浩還真很少能找出幾個敢讓他們如此窩囊的人。
在寧浩的電影裡,最後實現夢想的通常都是草根階層的小人物。比如在《石頭》裡還只是個癟三的黃渤,如今已經成為大陸喜劇電影的一塊金字招牌。他鮮明的個性跟以往周星馳塑造過的一系列形象有著很多相同之處,如善良且很有骨氣,有一技之長卻懷才不遇,倒楣透頂但樂觀豁達,屢屢遭奸人陷害又總能絕處逢生。正是這樣的人物設置,使得電影時時刻刻籠罩在一層黑色幽默的氛圍當中。所以當不搭調的民歌唱響,過分誇張的慢鏡頭出現,觀眾反而覺得更快樂,因為顛覆才是這部影片應有的腔調。
今年的賀歲檔,可謂是群星雲集。但隨著金融危機的蔓延,電影作為商品似乎也有打折(不是票價)的趨勢,變得不鹹不淡。唯有寧浩,雖然他聲稱這是他最後的瘋狂,並謙虛的表示“寧黃”的組合難比“馮葛”。但觀眾心裡都清楚,只要他豎起“瘋狂”這面旗幟並堅持下去,就必然能在喜劇電影上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。
全文引用節錄自港片遺少的不老歌